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或推动中国自主研发种子“芯片”

 新闻中心     |      2023-07-05

  6月26日,在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强调种业研发相关工作。

  草案共11章69条,包括总则、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监督管理任和附则。其中第三章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支持育种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鼓励粮食作物种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支持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基本充足。总体上,据农业农村部数据,自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超过1.2万亿斤(约6亿吨),2015年起产量连续8年攀升,至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总产量达13730.6亿斤(月6.87亿吨),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但同时,粮食安全仍面临质量总体不高、粮食稳产增产难度加大、国外种业技术垄断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据中国气象报社消息,2022年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两部门联合发布了干热风、农业干旱、一季稻高温热害、雪灾和冻害风险等8期预警。今年仅上半年,两部门联合发布的农业气象灾害提示和预警便有5期。而受极端天气影响,极端天气频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和品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较上年增长2%。2022年粮食产量增速也较此前放缓。

  种子是粮食的“芯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理当为先。培育更为优良的种子品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抗风险能力,从而对抗频发的极端天气。

  但值得注意的是,种业研发长期由国外高端技术垄断,我国在种业市场上处于相对被动位置。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副教授钱龙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育种高尖端技术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很大,很容易受制于人。”因此,草案支持国内进行自主创新的育种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或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

  面对风险和挑战,司法部部长贺荣还表示,我国拟建设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建立种子储备制度,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充实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完善种子储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