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新闻中心     |      2023-04-03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郑重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必将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什么是农业强国?如何认识农业强国的本质特征?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目前,关于农业强国特征的一般性描述和讨论,侧重于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角度,如认为农业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可称其为农业强国。然而,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农业强就不仅仅是一个效率或竞争力概念,而是一个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概念。农业强国不仅表现为农业自身强,而且体现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能力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既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也存在由自身内外部条件产生的特定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农产品供需动态匹配能力强、农业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强、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农业强国之强,首先是与农业产出能力强以及供需适配性高联系在一起的,这本质上是以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的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匹配能力。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解决14亿多人吃饭问题。为此,农业强不强,首先要看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强不强,能不能主要依靠自身保障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如果在吃饭这一基本问题上还受制于人,肯定谈不上是农业强国。世界范围内,真正的农业强国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同时,如果只是农业产出能力强,而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升级化、多样化需求,这样的农业也不能称得上是强大的农业。基于此,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然要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

  除了产出能力强,农业强国的农业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也要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价值增值能力强,是世界农业强国的核心表现。这些国家人均产出效率、综合效益等主要指标往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普遍具有高效率、高效益特点。强大的农业价值创造能力,取决于高水平农业科技、现代化物质装备支撑,科技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与此同时,“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这决定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必然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目标旨向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由此,衡量农业强不强,还要看对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强不强,农民能不能充分参与并分享农业强国建设带来的好处。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农业强国建设与小国相比有着不同特点。从全球来看,凡是建成农业强国、同时又有较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都很强。这些国家农业之强,不仅体现为本国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强,同时也表现为具备维护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供给全球农业公共产品、制定农业国际规则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拥有一批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农业企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全球农业资源配置能力,锻造更具韧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从而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更加高效地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此外,不能长期存续的农业必然不是现代农业,农业强国的农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这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说,体现为资源环境可以承载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农业发展不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有机耦合,农业资源利用率较高;或者是能够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取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并保持可持续增长。从更广泛角度来看,则体现为农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能够优化组合配置,以及政府对农业的合理支持、有效干预和高效制度供给等,从而使农业产出效率能够长期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进而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